作者:蔡继乐
数据显示,浙江高校已经从1998年的32所增加到2014年的10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不到9%提高到2014年的54%,在全国省区中位居前列。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快的外延式扩张,带来的是质量提升的困惑。在多年前举行的一次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读书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教学地位不高,一些学校主要领导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的较少。教学投入不足,该开的课没开,或归大堆开大课。教学方法落后,一些不好的教风学风滋生,学生逃课有加剧态势。专业设置雷同,社会急需的专业开不出,严重供过于求的专业减不掉,等等。
在深入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浙江高教不断上紧“质量发条”。围绕课堂教学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学业管理、大胆向高校放权等,浙江近年来密集出台政策,打出了一套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组合拳”。
每年组织校长教学述职,鼓励高校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主战场。课堂兴,则教育兴。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影响浙江高校教学质量最突出的问题在哪里?就在课堂教学上。
问题找准了,就要对症下药。2014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印发了《课堂教学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高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广分层教学。
“行动计划”是顶层设计,更是“指挥棒”。在实践中,浙江高校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大胆探索,各种课堂创新之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加强学生学业管理和指导,完善转专业制度——向教学管理要质量
在充分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在政策和制度允许范围内,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放开学生转专业的限制。其中,特别强调要满足对专业学习困难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实施助讲培养制度,组建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向师资建设要质量
外延式发展,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带来了又一个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大问题:这就是师资紧张,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素质上,均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由导师领路,让我彻底避免了只能依靠观看网络教学名师讲课视频起步的学习形式,跟随导师的学习、模仿能让我更快地上手。”
助讲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入门关,让他们能够自信地站上讲台。但是,怎样才能让青年教师更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更快地成长为名师,甚至大师?
下放专业设置权和教师职称评审权,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向深化改革要质量
在这些深层问题中,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设置。“优秀专业、特色教学太少,学科、专业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刘希平说,“更让人担忧的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我们开不出,而已经严重供大于求的专业又减不掉,专业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根溯源,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深层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权统得过死,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没有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
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后,2013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落实和扩大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专业设置权下放给高校。
攻克专业设置权下放难题后,又一个改革难题出现了,这就是要不要将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抓高校质量建设,加强教学是一项能让学生受益、却会让自己受累的工作,是一项于长期有益、但短期内未必能显露业绩的工作。”采访结束前,刘希平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愿不愿抓教学,能不能抓教学,考验的是政绩观,是能力和水平,也考验爱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