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非常明确地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体现了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抓住了当前深化教育深化改革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增强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的关键
教师作为大学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关键。将教师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第一资源”,有利于深入解读分析办学质量变化中的因果关系。长期以来,大学的办学过程被简单地误认为是一个单纯的投入—产出的关系。人们按照一种非常简单的线性思维的方式,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投入,简单粗暴地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没有仔细考虑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没有认真地研究这种投入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而转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的。
大学教师的教学涉及高深知识的探索、生产与传播,是一种创新性的头脑的精神性活动,而且,它关系到一种对未知领域的认识。而这种活动很难说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教师在学术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比中小学教师更大,他们学术活动中的自主性也更广泛。从大学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角度说,大学教师在增强大学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发展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作为“第一资源”给资源配置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教师这种“第一资源”对于大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与实践意义。正是由于教师在大学中属于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战略资源的特点,如何管理和配置这种“第一资源”,也是大学管理与改革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这里所谓的“第一资源”,并不单纯是重要性的先后,或者是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它最核心的政策和实践含义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大学建设发展中新型的资源配置模式:即按照教师配置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显然,这对于大学的传统资源配置模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模式中如何协调好自主性与组织性、差异性与统一性等矛盾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中一个世界性难题。而这也正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许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在综合改革的规划中,纷纷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首要任务与重点工作,也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知。而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也恰恰是反映了教师这个“第一资源”在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高度关联性。(摘编自2018年2月18日《光明日报》)